Responsive image

購物商城

以色列教育-教出不一樣的下一代

2014年6月號遠見雜誌的封面故事「以色列,教育就是不一樣」,報導了許多我們過去所不曾接觸的以色列教育理念。以色列和台灣同是小國,卻能在國際間脫穎而出,過去20年有10位諾貝爾獎得主,學術成就驚人。

人口只有800萬,面積不到台灣的2/3,資源缺乏,強敵環伺,大小武力衝突不斷的以色列,卻每1800人就有一家新創公司,傲視全球。是什麼樣的因素,讓這個蕞爾小國,能有如此過人的成就,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,並在聯合國《人類發展報告》中名列世界最具競爭力的國家前20位。根據遠見雜誌的分析總結,教育,是以色列民族支撐。

在歷經兩千年顛沛流離的歷史後,能在20世紀後半葉迅速崛起的最根本力量。在以色列跨領域學院IDC經濟系主任艾克思坦(Zvi Eckstein)出版《少數的選民:猶太的教育如何改變歷史》(The Chosen Few: How Education Shaped Jewish History),書中指出,過去耶路撒冷的猶太聖殿被毀後,存活下來的猶太經師們決定,雖不能在教堂裡禱告,所有教徒仍必須要會念聖經,如此傳承,讓猶太人100%能識字,沒有文盲,為日後經濟奠定良好的基礎。

究竟以色列的教育有什樣的特色?可以讓以色列人在國際上有如此傲人的成績?以下就遠見雜誌報導內容,彙整幾點以色列的教育特色摘要,作為我們學習與探討:
1. 開放思考-鼓勵思考提問。
2. 追求真理-不接受標準答案,勇於挑戰真理。
3. 從小培養探索力-自己動手找解答
4. 家庭教育的傳承。


1.開放思考-鼓勵思考提問
  相信這樣的課堂經驗,對多數的台灣人都不陌生。每當老師問同學,是否有任何問題,或誰願意主動分享自己的想法時,頓時全班同學的眼神,只會投射在黑板、地板、天花板的「三板」中,鮮少有人會主動與老師做回應或互動。

  相較於台灣的小孩不擅長在課堂上與老師做教學上的問答互動,以色列的教育則重視要學生多問問題。猶太小孩放學回到家,猶太媽媽問的第一句話,不是你今天考了幾分?或老師教了甚麼!而是你今天問了老師甚麼問題?

  會問問題,比小孩在學校學到甚麼更讓以色列的媽媽關心。或許是因為能發問,或找出問題。代表的是:小孩有自我思辨的能力,經過大腦思考過後提出的問題,比被動的填塞知識更能達到學習的效果。也更能激發孩子的潛能。訓練讓每個人都有主見,就是以色列的教育特色之一,不只重視讀寫能力,更重視思辨能力。

  相反的在台灣,小孩的問題太多,反而容易被當成問題小孩。大人總認為,小孩還小,知識經驗不足,問的問題太淺,有些問題甚至不是問題,大人被問久了,反而容易失去耐心,要小孩子住嘴停止發問。”小孩子有耳無嘴”更是老一輩人的觀念。

  面對我們下一代向我們提問問題時,身為父母的我們要思考的是,如何不厭其煩的教導他們,甚至引導他們問問題,畢竟被問問題是真的很煩的。我們的現實生活其實充斥的兩難的局面,而許多的問題會衍生出更多的問題,這是所有的大人都有過的切身經驗,能教導孩子如何分析與了解問題的兩難,比直接告訴他們答案更有幫助。


2. 追求真理-不接受標準答案,勇於挑戰真理。
  以色列人勇於發問,還來自一個台灣所缺乏的文化環境,那就是勇於挑戰權威。台灣的教育延續大中華儒家思想的精神,崇尚尊師重道。以色列的教育同樣尊崇教師的角色,不同的是,華人的教育不容挑戰權威,這點在以色列則毫無禁忌,以色列的社會裡,不太有階級或權威。

  在以色列,小孩子可以直接與父母和老師辯論,辯論的過程,也是一種思考的訓練,讓小孩子學會如何表達自己的意見,勇於挑戰既有的真理,不怕衝突。      老師和學生,只有身分的差別,沒有尊卑區隔。希伯來文中Chutzpah,意思是斗膽,不畏強權,這正是以色列人性格的寫照。

  知名哈佛大學快樂學教授班夏哈(Tal Ben-Shahar),在2012年製作Israel Inside中特別提到這個字,是不接受別人給你的答案,挑戰真理,直接,當別人都反對,你還是堅持去做,事實上以色列的教育就是希望教出追求真理的孩子。

  缺乏主見,或不知道如何表達意見,是台灣學生普遍的現象。台灣的教育體制下學生疲於追求名次,名校,或”學歷”的累積。缺乏主見的問題長久以來被忽視,沒有主見,就很難有創新的思維,更遑論解決問題的能力。

  如果教育體制教不出具有獨立思考能力,解決問題能力的學生,我們在面對政府每每處理重大攸關國計民生議題的措施和做法上,多被冠上無能的罵名,也不足為奇。原因出在我們沒有從教育的根本著手,去訓練出真正有能力為國家做事的人才。


3.從小培養探索力-自己動手找解答
  台灣的教育體制儘管已經進入12年國教的制度,但所謂的多元入學其實仍是另一種偽裝的聯考,大抵還是脫離不了考試的本質。既然是考試,就會有標準答案,所以學生習慣了要有標準答案的考試模式,但是我們的人生卻是一連串沒有標準答案的試煉。要如何讓我們的子女,在未來沒有標準答案的各種人生試煉中,擁有面對各種困難的勇氣與處理問題的能力,重點是要讓孩子從小習慣自己找答案,而非期待標準答案。

  以色列的幼兒教育提供了我們很好的借鏡。以色列有著不同的教育觀點,他們跳脫標準的框架,喜歡創新,並將點子付諸實行,從家庭到學校皆如此。此外,以色列允許孩子們在混亂中成長,幼教老師認為,即使吃飯用手抓得亂七八糟,也是一種學習。

  鼓勵探索與實驗,正是科學教育的本質。以色列不是重視科學教育,而是教育的本身富有科學精神,例如鼓勵學生問問題,保持好奇心,富有懷疑精神,不給標準答案。

  以色列人讓小朋友從幼稚園開始就做實驗,自己動手找答案。我們平常在學校課本裡會念到的物理、化學,在以色列的學校把這些科學概念從校園延伸到校外教學的場合,變成可以玩的遊戲概念,例如利用簡單的幾個步驟,就可以把原本混濁的髒水過濾,或者讓小孩子站在原型椎體上,試著找到平衡點,雖然小孩子試了很多次還是過不多久就摔下來,但這個實驗的目的是在告訴學生,平衡的重點不只是重量,所站的距離到中心點的位置也有相關。

  我們在台灣,很常看到這樣的畫面,當年紀很小的孩子,在餐桌上吃得一蹋糊塗,或稍大一點的孩子還不會熟練的自己穿衣服、綁鞋帶,通常父母會認為小孩還小,還做不來,就自己來幫小孩做。

  這樣的結果往往在無形中剝奪了小孩子親自嘗試的機會,久了之後,小孩習慣凡事有大人的協助,長大了卻成了甚麼都不會做的”媽寶”。

  其實不論做得好不好,讓小孩子多做幾次,他一定會學會這些技能,重點在於試做的過程,小孩可以體驗到,凡事都得自己做,沒有誰該幫忙你,並且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做得到。

  我們如果真心希望小孩獨立,從現在開始,凡該讓小孩子自己動手做的,請放手讓他們自己做吧,不要再剝奪他們學習動手找答案的機會了。我們可以效法以色列人,多鼓勵孩子嘗試,讓孩子多嘗試挫折,大膽試錯,不放棄尋求答案的精神,藉此培養自信心,不懼怕挫敗,將挫敗轉為進步的能量,積極解決問題。


4.家庭教育的傳承 
 猶太民族有一項很特別的傳統,即所有的猶太家庭在孩子剛懂事時,父親或者母親會把聖經沾上蜂蜜然後讓孩子去吻,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書是甜的。無形間,「書是甜的」這樣的概念便從小烙印在猶太人的心中。  對以色列人來說,讀進腦袋的知識是別人無法奪走的,知識和智慧,比金銀財寶更重要,只要你活著,就永遠跟著你。在這種理念的薰陶下,以色列人充滿了求知慾望。

  此外,以色列在13歲舉辦成年禮,孩子必須能自己讀完經文,透過這樣的傳統,建立孩子的責任感。猶太人在三、四世紀時就已經建立教育體系,包括初級、中等和高級教育,而最基本的教育,就是念聖經。以色列人這樣的讀經傳統,從家庭傳承下來,養成注重閱讀的習慣。

  以色列的家庭是最重要的教育中心,直到今日,以色列父母會利用各種傳統的節日,例如逾越節是慶祝猶太人出埃及,擺脫奴隸的生活,重獲自由的節日,藉著向孩子教導過去的歷史,結合念聖經,訴說故事,教育孩子不忘本。

  除了有閱讀的習慣,以色列人父母還會幫助孩子體認,有了熱情做支撐,學習不再是一種有壓力的使命,而是一項興趣。相較於台灣的高中生為了升學忙得焦頭爛額,以色列人在高中就先選主修,鼓勵孩子多嘗試跨領域學習,學理科也可同時接觸人文。

  而這樣的主修只是測試自己是否有興趣的開始,學生有相當充裕的時間,去摸索並確定自己的興趣,好好思考自己人生的方向。


結語
  猶太民族是具有淵遠歷史的古老民族,雖歷經二千年顛沛流離的日子,至今仍在烽火連連的日子中,戰戰競競的生活著。他們缺乏充沛的天然資源,面對一望無際的沙漠只能想盡辦法生存下去。他們在歷史上歷經了亡國的苦難,更在二次大戰的大屠殺中經歷失去家園和親人的痛苦,他們深切的體驗到,必須讓自己更堅強,才能保衛家園。

  以色列靠著對教育的堅持,成功打造一個具有高度創造力,創新能力,在各項科技領域培養出享譽國際的人才,這些都是這個國家無價的資源,也是讓當今列強對以色列的各項實力不容小覷的關鍵因素。

  我們慶幸在台灣不需要面對如同以色列這般強烈的生存壓力,但我們仍可向他們學習,那套從歷史傳承下來,強調多元創新、獨立思考、勇於追求真理、不畏懼強權、不懼挫敗的教育理念,從家庭教育出發,重新教育出不同以往的下一代。